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唐宋印刷文化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Print in Tang-Song China 
開課學期
103-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課號
Hist7183 
課程識別碼
123 M671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2,3,4(9:10~12:10) 
上課地點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1PrintCulture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從世界文明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它具有悠久而延續的文字與書寫歷史,書籍也至少從漢代便在上層階級中佔有重要位置。然而這個書寫與書籍文化並不是沒有變化地一脈相承,不僅書籍的內容因流傳而產生變異,書籍的媒材與形式更是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幾個大的波動。其中變動最大的就是雕版印刷在唐代的使用,先是用在佛經與曆書,後來也被用來複製古代經典,逐漸成為書籍複製的主要方式。新的印刷技術不僅使得書籍得以大量複製,也改變書籍的裝潢方式,書本取代書卷成為主流。這個變化影響到知識的載體與流通,其具體影響尚待研究。宋代處在這個新舊交接的樞紐之上,要了解雕版印刷的出現對社會造成的影響,非探討宋代的改變不可。
本課程是一個印刷的文化史研究,以中世紀到宋代的寫本、拓本、刊本書籍為對象,探討雕版印刷技術與其所帶來的新型傳播媒材對於傳統書籍文化的影響。涵蓋課題包括:印刷出現以前的書籍與媒材、傳統複製書籍的方式(如:抄寫文化)如何因應印刷術的衝擊、新舊技術在不同類型書籍上的使用情形、書籍外在形式與書籍使用的關係等。
 

課程目標
介紹唐、宋書籍史的研究現況,各圖書館收藏情況,並訓練學生尋找、使用書籍史、印刷史相關研究材料的能力。 
課程要求
1. 課堂參與:每週上課前閱讀當周教材,尋找、整理相關一手材料,課堂上輪流報告閱讀教材並參與討論。
2. 期中作業與期末報告:兩者具有延續性,第十週繳交期中作業,十三週上課時簡述期末報告構想,十六至十七週進行口頭報告,十八週結束前繳交書面報告,大學部六千字左右,研究生一萬字左右。方向由以下二擇一:
A. 研究史回顧:選擇一個主題,撰寫一研究史回顧或書評。期中作業選擇大約10-20條參考書目,撰寫1000字以內說明為何選擇這些書目,並對每個書目進行簡要說明。期末報告則根據期中選擇的主題與書目,收集相關之唐、宋、元寫本或印本等一手材料,撰寫研究史回顧、書評、或專題論文。
B. 版本與流傳:選擇一本書籍,考察其版本與流傳。期中作業時蒐集整理該書籍成書後之所有版本與流傳(有收藏地點更佳),可佐以圖表。期末報告則根據期中收集整理的資料,撰寫該書的刊印史(如研究刊印地點、書坊、刻工、牌記等)、使用史(如比較各版本的差異並探討其原因)、或收藏史(若曾經藏書家收藏並留下題記與收藏印)。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五 14:00~15:00 
指定閱讀
每週按照主題各有二至三篇指定閱讀文章。詳見課程大綱。 
參考書目
周心慧,《新編中國版畫史圖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大觀:宋版圖書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
宿白,《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尾崎康,《正史宋元版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89。
張秀民、韓琦,《中國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李致忠,《宋版書敘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李致忠,《歷代刻書考述》,成都:巴蜀書社,1990。
瞿冕良,《中國古籍版刻辭典》,濟南:齊魯書社,1999。
蕭東發等,《中國出版通史》,北京:中國書籍,2008。
錢存訓,《書於竹帛》,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Burke, Peter. A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 From Gutenberg to Diderot. Cambridge: Polity, 2000. (中譯本:彼得.柏克,《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台北:麥田,2000。)
Eisenstein, Elizabeth L. The Printing Revolu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Febvre, Lucien and Henri-Jean Martin. The Coming of the Book: The Impact of Printing 1450-1800. Translated by David Gerard.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1976.
Foucault, Michel.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0.
Ivins Jr., William M. Prints and Visual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Johns, Adrian. The Nature of the Book: Print and Knowledge in the Mak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McLuhan, Marshall. The Gutenberg Galaxy: 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2.
Seikadō Bunko, Seikadō Bunko Sō-Gen han zuzoku 靜嘉堂文庫宋元版圖錄 (Catalogue of Song and Yuan Rare-books from Seikadō Library). Tōkyō: Seikadō Bunko, 1992.
Tsien Tsuen-hsuin. Paper and Printing. In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edited by Joseph Needham, vol. 5, pt.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中譯本1:錢存訓著,《造紙及印刷》,中國之科學與文明,李約瑟主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中譯本2:錢存訓著、鄭如斯編訂,《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Twitchett, Denis.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in Medieval China. New York: Frederic C. Beil, 1983.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末報告 
50% 
 
2. 
上課出席與討論 
5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